自小,我常被教导要追求卓越,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似乎这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必然趋势。而我与身边的朋友,也大都认同这一观点。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大小城市间的物质差距已逐渐缩小。我此次回到老家,目睹了三线小城的日新月异。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住宅小区遍布。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现代感十足。
但当我深入体验,却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差距。例如,新建的图书馆虽气派,但人气主要集中在一楼的活动区域,而二楼以上的借阅区却冷清异常。相比之下,我在大城市生活的社区图书馆,无论大小,总是座无虚席。又如市民中心,虽然为市民提供了方便的办事窗口,但节假日却关门大吉,与大城市多数事务可在网上办理的便捷性相去甚远。
公园里的设施虽然新颖,但卫生状况不佳,游乐设施损坏,休息座椅难寻,公共厕所更是难以找到。而在交通方面,虽然道路宽阔,但交警对交通规则的执行却显得有些偏颇,导致道路拥堵。反观大城市,立体交通发达,即便高楼林立,也能畅通无阻。
此外,我还发现小城中有不少烂尾楼,这反映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经过这些观察,我认为如今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主要差距,已不再是物质和硬件方面,而是体现在市民意识上。大城市的市民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维系生活的心理纽带,而在小城市,这种意识尚未觉醒,更未形成共识。
市民意识,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人性化,让市民能够便捷地办理事务,而无需兴建过于豪华的公共设施;如守规矩,明确规则,赏罚分明,杜绝腐败,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如有爱心,将服务社会、维护环境内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当这种市民意识真正扎根于小城市,才能缩小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才能拉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