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什么?父爱指父亲给予子女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

家庭关系

作家张大春的散文《聆听父亲》读后感

感悟人生,聆听父亲的心声

最初接触张大春先生是通过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坐在毛概课的教室后排,翻阅着厚厚的上册,感受着小说世界的魅力。然而,张大春先生的散文《聆听父亲》却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打动了我的心弦。

亲情之书,写给未出世的孩子

《聆听父亲》并非我最初所以为的记录父亲教导的文字,而是张大春先生写给妻子腹中未出世孩子的一本书。在父亲摔倒后再也未能康复的时刻,作者问及病床上的父亲:“你看我是先让你抱个孙子呢?还是先写一本儿关于你的书呢?”于是,孩子在母亲体内逐日成长,而这本关于张大春先生家族记忆的书也在一字一句间悄然成形。

家族史,文字的细腻呈现

作者在书中多次问及为何要写下这些家族记忆。有人称之为家族史,但我觉得“史”这个字眼过于正经而完满。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从父辈和奶奶口中听来的家族故事、张大春先生自己的经历以及对未出生孩子的寄语融合在一起。对于这些家族故事,作者以小说家的才能将其润色修饰,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文字。正如台湾作家朱天文所言:“第一次他收起玩心不折不扣比谁都更像一位负责的父亲。第一次他不再操演他一向的主题——真实/虚构。”

记忆的迷失,父亲的执着

在《我往何处去》一章的结尾,作者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听起来很烦呐——走开啦!”当初如此无情地拒绝着父亲懷舊的作者,为何又要将自己曾听来的那些都记录下来呢?作者对未来的孩子可能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的担忧,却又为何仍要写下这长长的十多万字呢?是不是像那些守护祖家象征的人所言,“它是根,它是来源,它是饮水当思之源,它是不容践踏遗弃的记忆”?

人生思考,追寻想象中的自己

年轻时的作者与朋友胡扯,说自己要写一个童话,讲一个小和尚从寺庙逃出来,走了很远的路去天边看大月亮的故事。虽然他说没能写出那部童话,但因为孩子即将到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开始思索那个想象的我是怎么一回事”。

记忆的力量,文学的魅力

记忆也许过于庞大而繁复,有时横冲直撞地进了脑子,让人不得不去回想与咀嚼。于是,他娓娓道来自己在雜貨鋪的迷失,从祖輩传下来的故事,自己在远方去世的朋友……父亲的莫逆之交,父亲对春联的深刻嘲讽,父子二人合唱的《二进宫》,以及父亲在病倒后的“老天爷罚我”……

用文字追寻,理解父辈的过往

直至最后第二章,作者才直接道出他写这本书的用意:是祖輩抗拒被牵引到陌生所在留下的痕迹令他着迷。书写的过程是作者尝试着去理解父亲等祖辈人的过程,也是作者不断地质问着自己并摸索着去回答的过程。

父亲的影子,岁月的痕迹

他写道:“我现在每年作一副春联,发现自己家门口老有父亲走过的影子。”昔日见闻的一言一行,便是在回想和咀嚼中也如作者坐在父亲膝上听的章回小说般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家族记忆,轻如羽毛的沉甸

我也想起了很久以前从家里人那里听来的一些事。奶奶说她的姐姐出嫁时,嫁妆摆了一整条街,奶奶的二哥便在嫁船里撒了一泡尿,哭着说家都要被阿姊搬光了。还住在老家时,爷爷从杭州回来便上吐下泻,奶奶举起马桶盖嘭嘭嘭地敲了三下竟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当我高考前头疼着名着没看完题不会做时,爸爸说他上学时每天和同学轮着讲《三国演义》,谁接不上就要挨罚,以至于现今好多情节他还能张口就说。也想起我小时候描着奶奶家雕花大床上的纹理,一玩就是一整个下午……

轻描淡写,却留下深刻的痕迹

我的祖辈们不常谈起以前的事,很可惜我能听到的家族记忆并不多。若问我为什么会记得这些,我跟你说说书里的一段:“我曾经指着那‘海底’问过我父亲:‘那是什么书?’我父亲说:‘胡扯八蛋。’‘那奶奶为什么喜欢看?’‘人都喜欢胡扯八蛋。’”

记忆的深度,生命的意义

若问我记起的那些有什么意义,我家又不是同人家那样的书香世家。很抱歉,我也不清楚。只是隐约觉得,在那些我听过或是没听过的事,那些记起或是记不起来的事中,也存在着一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的东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