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什么?父爱指父亲给予子女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

家庭关系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这句古语有什么讲究?

古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

古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

在我国古代,一直有“父子不同卓,叔侄不对饮”的俗语。对于现代家庭来说,吃饭之时安排座位比较灵活,遵从尊重老人,爱护儿童,敬重宾客的原则,长辈晚辈不可一桌吃饭饮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封建陋习。而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在我们参加的红白酒席之上,还保留着男性长辈一桌饮酒,晚辈男女聚集在一起吃饭谈笑的习惯,似乎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并没有人觉得不妥。那么,这其中所蕴含的餐桌礼仪到底有着古人怎样的处事智慧,真的仅仅是封建家族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吗?

注:古代桌亦写做“卓”。也有作“槕”的,但今都谓“桌”。桌子的早期形象可见唐代敦煌壁画85窟屠房中的 方桌 ,仅方形木板下置四根方形柱腿。我国桌子究竟始于何时,至今说法不一,未见定论。

在古代的宴席之中,座次是头一等重要的事情。这是出席者高下尊卑的第一表现方式,无论是席案的布置、坐法、席层都有非常严苛的规定。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家族地位,在主人的安排之下选择席位,从而保证整个宴席的井然有序。无论是封建统治者或者家族的掌管着,都以此来强化秩序,形成一个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森严体系。古人以室内的东向为尊,长者一般坐在面向东的位置。由此可见,在古代一般家宴之中,是有长辈后辈同坐一桌的现象的,只是座次朝向安排较为谨慎罢了。

古人对于父母的尊崇是上纲上线的,但凡是和父母相关的事情,都不可以放松懈怠。不仅仅是座位,走路时也不可走当中的过道,不可停留在门当中,不可坐在当中的位置。这些细节规范都被记录在《礼记》之中,历代统治者将父子之伦放在人伦规范的首位,认为孝道是整个道德的本源。

“父子不同卓”的说法,有人觉得是来自于《礼记》曲礼之中的“父子不同席”。郑玄注:异尊卑也。其实古语之中的席并非是指酒宴的桌子,而是指座位。其实父子不同席的意思就是“父子不能并排坐在一个位置上”,郑玄觉得这是有悖尊卑常理的做法,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

在《吴录》之中记载着一个故事,景皇时,尚书令纪亮的儿子纪骘是个颇重礼数的人,纪骘时任中书令,与父亲一同上朝,为了表示自己的尊敬,通常会以屏风隔其坐。《隋书》之中也有一个案例,隋朝的杨玄感和他的父亲杨素都是朝中的二品官员,在朝会的时候并坐齐列,杨玄感自己也觉得尴尬。后来高祖将杨玄感降级一等,杨玄感对高祖感激涕零,感恩道:“没想到陛下对我宠爱如斯,可以准许我在朝堂之上表达对父亲的恭敬”。

综上所述,在古人的宴席规范之中,普通的家宴之上并无父子不同桌一说。家族成员按照长幼尊卑安排座次,面相东者为一家之长。而在比较隆重正式的酒宴之上,一般由大家长同贵宾围坐一桌,是为首席,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这种习惯延续到了今天,在家族比较正式的宴席之上,首要的席位都会留给长者。晚辈坐在其中,一来不合长幼有别的规矩,二来和长辈也没有共同话题,吃饭喝酒多有拘谨。渐渐的,也便成了社会约定俗成的礼仪,并非是封建“愚孝”的残留。

而“叔侄不对饮”一说,其实还许从古人“饮酒”的礼仪说起。《汉书》曰,酒为百礼之首;《左传》云:酒以成礼。我国古代的先民平时不得饮酒,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按照严苛的规矩分饮,所以饮酒刚刚开始就是一件隆重而庄严的事情。

后来饮酒渐渐普遍化,美酒也成了家中招待宾客常用的饮品。在古代宴席之上,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作侍饮。晚辈在敬酒之时必须要先行跪拜之礼,然后再坐回到次席之上。长辈面前,晚辈饮酒绝对不可随意,只有在长辈的口头准许之下,晚辈才可以举杯。长辈的杯中如果还剩下酒水,晚辈也不能将杯中的酒饮尽。

在晚辈面前,伯父、叔父都是仅次于父亲的长辈,和叔伯举杯同饮实为大不敬,完全乱了长幼之别。至于为何古语之中强调“叔侄”,因为古代生育的子女多,辈分跨度大,叔叔很可能和侄子年纪相仿,甚至比侄子还要小。侄子和年龄相仿的叔叔一同饮酒,多有不敬之嫌。加上古人讲究君子饮酒有度,与长辈同桌共饮,乱了分寸露出丑态,也是古人觉得十分丢人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餐桌文化都丢失了。很多现代的网友们一看到是古语、俗语便会觉得腐朽封建,全盘否决之。而平时对父亲对尊长,这些人往往没有尊卑观念,失了礼仪,丢了传统文化之中最宝贵的“孝道”。这句“父子不同卓,叔侄不对饮”并非完全否决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平等,而是强调家族之中的长幼有序,在正式的家族宴席上,万万不可失态了。

发表评论